音乐与大脑
克里莫纳的木头提琴只有被大师的手弹奏才能产生美妙的和谐共振。
———————— 荷力
音乐和语言有很多共同的元素,两者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声音组织的表达。音乐是没有词语的语言,与其他语言共同的是,它利用随机声音的顺序、结构、时间、韵律和声音频率区分赋予声音意义。站在演变和发展的角度就可以用最原始的层次理解音乐,因为音乐会被大脑的各个层次所处理。从脑干开始,音乐可以影响心跳、呼吸和兴奋;通过边缘系统,音乐对感觉和情绪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在皮层,音乐可以创建视觉图像和联想——一对音乐的智性理解是在皮层发生的。这样说来,音乐对人类心智的各个层次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音乐是生命最早的自然老师之一。胎儿在出生之前,对音乐的反应是通过运动行为的变化而体现的,而且小婴儿在他们语言能力发展之前能够对音乐有所反应,并能够模仿简单的韵律。小婴儿早期的“咕咕”声既有音调也有语调。在没有音乐训练的情况下,音乐主要由大脑右半球来感知,该半球主要负责旋律识别,语言理解,节奏,空间定位,图像识别等。
这些能力运用于儿童学习阅读的最初几年,特别是全字认识法,“看图识字”。童谣、歌曲、音乐和运动都可以在前5年的时侯用来发展其力,以此来为识字做准备。音乐培训还有助于开发左脑能力例如声音辨别、时间、计数能力和语言表达。这些能力对理解看图识字,对缺乏视觉线索时的短期记忆开发是必不可少的。
唱歌和乐器的训练帮助发展精细肌肉的协调能力,同时能够训练运动输出与视觉输入的匹配。由于旋律和音乐的节奏很自然地贯穿于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些序列一个接着一个排列直到组成一个节奏—形成一种自然文法形式,使排序能力得到发展。据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成功的音调记忆和共鸣分析精确度与阅读年龄有显著的关系,这个关系独立于生理年龄或智商。音乐方面表现出色的儿童显现出最高的阅读年龄。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声音序列的存储和对复杂声音组成的分析与阅读方面是类似的。
南威尔士学校的幼儿园学前班的一个老师做了一项小实验阐明了这点。他让一位音乐老师用与字母声音的频率大概相对应的音符撰写一系列3~4个音符的旋律。孩子们开始每天都听几分钟这些曲子。然后他们开始哼哼或者一起唱这些曲子,过了几天,他们开始把相应的字母赋予这些旋律,在学年结束的时候,班里的孩子对阅读已经没有任何的问题。类似的实验在丹麦也做过。幼儿园的学前班的一小组孩子每天都会接受用唱歌和跳舞而不是常规的阅读教学。3个月后,这组孩子的语音意识比接受常规训练的控制小组里的孩子提前很多。
中国香港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学习乐器的孩子的文字记忆能力远远超出其他的孩子。他们让90名6~15岁的男孩,一半受过音乐训练并在学校乐团演奏过1~5年,另一半没有经过常规的音乐训练。文字记忆测试在两组同时进行。结果是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们比那些没有经过音乐训练的孩子们表现突出。一年之后的后续研究还发现那些中断音乐训练的孩子们保持了在音乐训练时的水平,但是不能与那些继续训练的孩子相比。陈美龄博士是当时进行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她把这个比作常常跑步的人才会有强壮的腿,才能够帮助他们打得一手好网球。
练习乐器或者唱歌会涉及运动技巧的训练以及声音、韵律和模式识别等。运动的输出与声音以及视觉符号的匹配是阅读和书写的基础。孩子通过运动系统识别和复制声音越熟练,相关的功能会变得越好,尤其是各类研究也验证了语音训练对诵读困难的孩子的影响。虽然利用语言声音进行语音意识训练看上去是有帮助的,但在许多情况下,仍然没有完全解决由诵读因难引起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也许是对运动技巧的训练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这是任何形式的音乐训练最本质的部分。
韵律智+身心脑教育,全称常州非同凡想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集合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绝学和瑞典、德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身心脑训练方法和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帮助人类更健康、幸福、妙觉!
韵律智+身心脑中心研究和融合了古今中外非同凡响的疗愈成长密器: